Artwork

Contenuto fornito da 蘇育平 Yuping SU. Tutti i contenuti dei podcast, inclusi episodi, grafica e descrizioni dei podcast, vengono caricati e forniti direttamente da 蘇育平 Yuping SU o dal partner della piattaforma podcast. Se ritieni che qualcuno stia utilizzando la tua opera protetta da copyright senza la tua autorizzazione, puoi seguire la procedura descritta qui https://it.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App Podcast
Vai offline con l'app Player FM !

全蒙古史初稿-鬼方與山戎

21:07
 
Condividi
 

Manage episode 342835641 series 2948782
Contenuto fornito da 蘇育平 Yuping SU. Tutti i contenuti dei podcast, inclusi episodi, grafica e descrizioni dei podcast, vengono caricati e forniti direttamente da 蘇育平 Yuping SU o dal partner della piattaforma podcast. Se ritieni che qualcuno stia utilizzando la tua opera protetta da copyright senza la tua autorizzazione, puoi seguire la procedura descritta qui https://it.player.fm/legal.

圖片為小孟鼎與其銘文

鬼方

「鬼方」這個北方游牧部族,也是歷史上對古老中國農耕文明造成強大威脅的勢力之一,這個部族名最初出現在《易經》與《詩經》中,也有史籍稱其為「媿氏、鬼方氏、鬼方蠻」。鬼方是一個與葷粥、獫狁一樣古老的遊牧民族,從商代與周代,居住在關中平原北方的鬼方就時時向南侵略。

《易經 既濟》描述鬼方篇章:「高宗罰鬼方,三年克之。」意思是促成商代中興的商朝高宗武丁(商朝第23位國君,統治時期為西元前1250年-西元前1192年),他在位的第34年(西元前1216年)時,曾派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女將軍,也是他的妻子「婦好」率軍征討鬼方,打了三年才勝利克竟其功。

至於鬼方到底是怎樣的民族?起源何處?有一種歷史學家的說法是,鬼方係中亞來的印歐民族人種塞種人,也就是白種高加索人種,與大月氏、匈奴等是一個來源。另一種說法是鬼方為東方北狄的一支,也是夏后氏後代,居住在草原上以遊牧為生,在夏朝被稱為葷鬻、商朝被稱為鬼方,在周朝稱為獫狁,漢朝被稱匈奴。

這種說法比較難有說服力,等於把所有北方遊牧民族直接不分部族,全部歸為同一民族,但顯然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是不可能只有一支民族的,只是遊牧民族不斷分分合合,加上有本土東方蒙古人種的部族,也有西方不斷東來的塞種人白人遊牧部落,中原人根本搞不清楚他們的區別,直接冠上西戎、北狄等統稱。而這些遊牧民族顯然也缺少自己的文字系統,無法為自己的存在留下記錄,後代的我們也僅能從周邊有文字的農耕文明歷史記載中的片羽吉光中去試圖梳理出一個較合理,也合乎近代考古挖掘,以及DNA基因組給出有關遊牧民族墓葬骸骨擷取基因組結論之答案。

商代的中興之主,武功強大的商高宗武丁先後討伐了土方(今陝北內蒙)、龍方(晉陝高原)、貢方、基方(今山西臨汾)、豬方、犬方(殷地之西)、人方(今山東)、鬼方(晉陝北)等遊牧民族,總共征服了81個敵對與叛亂不朝的方國。什麼是方國?

《周易·既濟》篇載,「方,國也」。當時的商朝將不屬於商人的諸侯部落城邑等都稱為方,如果是對商朝友善或歸順的方國,就給予好聽或中性的方國名稱,如果是敵對不友好又野蠻的,就給予貶抑的名稱,上述鬼方、犬方,還有醜方、鬱方、暴方、下危方等等都是例證。

《竹書記年》指出,商王武乙35年(西元前1,119年),武乙派遣附屬的周部族之首領王季(此為尊稱,指周文王的父親季歷,是當時周部族的首領)攻打鬼方,俘獲20個翟王,周部族也因此受到商朝廷的賞賜並崛起,最後甚至推翻了商朝。這也就是易經中記載的《易 未濟》篇:「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震」是威怒之象,代表商君對鬼方之入侵十分憤怒,派將攻擊並好不容易擊敗鬼方,三年指時間很久,不一定就是完整三年時間,而周方國受商朝調遣擊敗鬼方,奏凱返鄉,可向當時統治的商朝廷請賞,當時周部族為小邦,商朝為大國。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也從此成為易經卜卦中的一個吉卦卦象,代表了你想做、想求的事情,周圍的大環境都是有利的,儘管放心大膽地去做就是。

《詩經 大雅 盪篇》也有提到過鬼方的詞句:「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意思是全中國的人民都憤怒了,怒火一直蔓延到像鬼方那麼遠的遠方。此句的鬼方指得是很遠的遠方之意,因為對於只能走路或騎牛的農耕民族來說,北方草原就是很遠很遠的地方了,即使當時的鬼方勢力範圍其實也到陝北,距關中非常近,所以才會有連年不斷的交戰。

等到了周朝興起取代商朝(西元前1046年)之後,鬼方當然繼續是北方強大的威脅。周康王25年(西元前979年),周朝朝廷派諸侯「孟」率軍擊敗鬼方,獻俘慶祝。孟的斬獲有13,081名戰俘、馬400餘匹、車30輛、牛355頭、羊28頭,這在當時看起來已經是了不得的大捷,農耕民族極少能戰勝遊牧民族。以上的俘獲數字是記載在小孟鼎上的銘文內容,是比史書更為精確的紀錄。小孟鼎在清朝時期於陝西寶雞眉縣出土,雖然後來鼎身因為民初軍閥割據戰亂,易手頻繁而最終不知去向,但好在影像與銘文拓印有流傳於世,因此可以從中考據當時周朝與鬼方間戰爭之激烈。

《易經》大約是在商末周初形成的。《詩 大雅 盪》則是周厲王時期所創作的。在出土的西周文物上,小孟鼎和梁伯戈都有關於鬼方的記錄,主要是孟擊敗鬼方的文物記載。大盂鼎是在周康王二十三年周康王派孟去孟國時所鑄造的。小孟鼎是在周康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979年)孟擊敗鬼方、獻俘慶祝而鑄造的。

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愛妃妲己一笑,多次假烽火警報召諸侯入衛,最後狼真的來了,結果西周首都豐鎬被犬戎、鬼方聯軍所攻破,之後周朝不得不東遷洛陽。也就是此時「秦」被封在關中地區,繼續與北方遊牧民族戰鬥。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鬼方之名漸漸被葷粥、獫狁所取代,不再有書籍提起「鬼方」一詞,極可能是遭到其他游牧部族吞併融合了。也有一說,鬼方在西周時已經融入華夏,周成王分封給晉國的懷姓九宗,就是鬼方後裔,鬼方後裔姓隗,秦始皇時期的丞相隗林就是鬼方的後裔。也有的鬼方後裔繼續遊牧生活並成為之後的羯人。

以上說法可能部分為事實,因為遊牧民族因北方氣候艱難之故,有時小部族南下乾脆就不走了,定居當地與農耕民族混居後融為一體,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而部落中其他人繼續留在草原上也是正常,南下定居的部族原先佔據的草場,分給留下來者使用,剛好可以讓大家都過得下去。

關於鬼方的人種屬性,來自南京大學的宋亦簫在他撰寫的《鬼方種族考》一文中認為是高加索人種。他認為鬼方是東遷的吐火羅人,也就是西域、阿富汗那邊的人種,其實也就是塞種人。證據是商代殷墟西北崗墳墓中奴隸、戰俘的頭骨中含有高加索人種頭骨,還有山東臨淄春秋戰國墓中的部分高加索人種頭骨,證明這些被俘獲或遷徙到南方的北方遊牧民族很多具有印歐民族血統。

「晉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閒,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在中國的夏、商、周三個朝代(西元前2,070年到西元前207年),中國的統治範圍遠沒有今天的大,今日的河北省北部、內蒙古、山西北部、陝西北部、甘肅等地全部都是游牧民族部落居住之地,山東也是東夷之地,長江以南更全部是百越之地,甘肅青海是古羌族繁衍之地,四川雲貴是古蜀國、古滇國、夜郎國、古苗族等無數山居部落居住地,因此在秦漢以前,幾乎沒有中國的概念。

漢族也不過是黃河流域虛弱的農耕聚落民族,隨時受到四方游牧與蠻夷民族入侵收割物資與人力資源的寶地,說是朝不保夕也差不多。

也難怪在古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之霸主會受人推崇,因為所有農耕民族都在等待能夠凝聚農耕民族力量,與游牧民族抗衡的領導人物出現,這也造成中國愛好中央集權,喜好天下一統而厭惡分崩離析之政治偏好。

不論是統治者或一般華夏人民,潛意識中都能夠理解必須要集全國之力,才有可能與北方兇殘勇猛的遊牧民族對抗,分散對敵只會被遊牧民族輕易擊敗。要求生存,唯有團結一致,否則只會成為刀俎上之魚肉,任遊牧民族掠奪宰割。

然而對於遊牧民族也是一樣的,部落與部落之間也會聯合,或相互吞併成長,有鬆散的部落聯盟,也有具備強力領袖領導的游牧帝國如東胡、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在北方酷寒且資源匱乏的環境下,一旦團結就能帶來更多資源與安全感,這在農耕與遊牧民族都是一樣的。

山戎

山戎是葷粥分出之小部落,史籍記載山戎之祖先也是夏淳維之後裔,居住與活躍地點在今日遼寧省西部與河北省東北部,曾建立「無終國」、控制並奴役了「令支國、孤竹國」等其他部落。

孤竹國在歷史上也是挺有名的一個古國,是商朝最古老的宗室「墨胎氏」這個氏族,是商朝的貴族,在西元前17世紀商湯伐夏桀這個武裝革命發起之際,墨胎氏並沒有跟隨商湯討伐夏人,而是留在商人的老家燕山地區看守祖地,過著農牧生活,也等於是保衛商部族的老巢穴。在商湯成功消滅夏桀,建立商王朝之後,把留守老家的墨胎氏封為侯爵,駐地就是孤竹國。

孤竹國一直在北方過著和平安穩的日子將近千年,即使周朝取代商朝,也沒有影響墨胎氏在孤竹國之統治。最後到春秋戰國時期,山戎勢力逐漸崛起,有時南下攻擊搶略範圍到達齊國,也就是山東之地,造成黃河下游各國很大之威脅,而山戎也在征服過程中控制了孤竹國,令孤竹國成為山戎附庸國。

西元前679年,春秋時代霸主之一的齊桓公第一次大會諸侯稱霸會盟,就是為了要解決「山戎」對中原文明之騷擾威脅。西元前664年,山戎出兵攻擊燕國,燕國向盟主齊國求援,齊桓公率燕齊聯軍北征,攻克山戎國都無終城(今日河北省遷安市燕山,位於唐山與秦皇島之間),山戎王逃至孤竹國避難,燕齊聯軍繼續趕到,將山戎王趕走,順便滅亡了孤竹國,這也就是「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四年後(西元前660年)齊桓公再次率軍北伐,正式將山戎徹底殲滅。

山戎作為北方遊牧民族部落,地理位置距離燕國、齊國等中原勢力太過接近,春秋時期之歷任霸主出現後就以打擊所謂的戎狄為號召,因此山戎首先被消滅。被征服的山戎之民也從此融入華夏血緣中成為漢人一部份。但也有部分遺民四散加入北狄、東胡及之後的鮮卑。

今日考古挖掘之夏家店上層文化與紅衫文化,據判非常有可能是山戎之遺址。

至於春秋傳曰:「狄本山戎之別種也,其後分居,號曰赤翟、白翟。」也是證明游牧部族分分合合的一個記載。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5 episodi

Artwork
iconCondividi
 
Manage episode 342835641 series 2948782
Contenuto fornito da 蘇育平 Yuping SU. Tutti i contenuti dei podcast, inclusi episodi, grafica e descrizioni dei podcast, vengono caricati e forniti direttamente da 蘇育平 Yuping SU o dal partner della piattaforma podcast. Se ritieni che qualcuno stia utilizzando la tua opera protetta da copyright senza la tua autorizzazione, puoi seguire la procedura descritta qui https://it.player.fm/legal.

圖片為小孟鼎與其銘文

鬼方

「鬼方」這個北方游牧部族,也是歷史上對古老中國農耕文明造成強大威脅的勢力之一,這個部族名最初出現在《易經》與《詩經》中,也有史籍稱其為「媿氏、鬼方氏、鬼方蠻」。鬼方是一個與葷粥、獫狁一樣古老的遊牧民族,從商代與周代,居住在關中平原北方的鬼方就時時向南侵略。

《易經 既濟》描述鬼方篇章:「高宗罰鬼方,三年克之。」意思是促成商代中興的商朝高宗武丁(商朝第23位國君,統治時期為西元前1250年-西元前1192年),他在位的第34年(西元前1216年)時,曾派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女將軍,也是他的妻子「婦好」率軍征討鬼方,打了三年才勝利克竟其功。

至於鬼方到底是怎樣的民族?起源何處?有一種歷史學家的說法是,鬼方係中亞來的印歐民族人種塞種人,也就是白種高加索人種,與大月氏、匈奴等是一個來源。另一種說法是鬼方為東方北狄的一支,也是夏后氏後代,居住在草原上以遊牧為生,在夏朝被稱為葷鬻、商朝被稱為鬼方,在周朝稱為獫狁,漢朝被稱匈奴。

這種說法比較難有說服力,等於把所有北方遊牧民族直接不分部族,全部歸為同一民族,但顯然在遼闊的蒙古草原上是不可能只有一支民族的,只是遊牧民族不斷分分合合,加上有本土東方蒙古人種的部族,也有西方不斷東來的塞種人白人遊牧部落,中原人根本搞不清楚他們的區別,直接冠上西戎、北狄等統稱。而這些遊牧民族顯然也缺少自己的文字系統,無法為自己的存在留下記錄,後代的我們也僅能從周邊有文字的農耕文明歷史記載中的片羽吉光中去試圖梳理出一個較合理,也合乎近代考古挖掘,以及DNA基因組給出有關遊牧民族墓葬骸骨擷取基因組結論之答案。

商代的中興之主,武功強大的商高宗武丁先後討伐了土方(今陝北內蒙)、龍方(晉陝高原)、貢方、基方(今山西臨汾)、豬方、犬方(殷地之西)、人方(今山東)、鬼方(晉陝北)等遊牧民族,總共征服了81個敵對與叛亂不朝的方國。什麼是方國?

《周易·既濟》篇載,「方,國也」。當時的商朝將不屬於商人的諸侯部落城邑等都稱為方,如果是對商朝友善或歸順的方國,就給予好聽或中性的方國名稱,如果是敵對不友好又野蠻的,就給予貶抑的名稱,上述鬼方、犬方,還有醜方、鬱方、暴方、下危方等等都是例證。

《竹書記年》指出,商王武乙35年(西元前1,119年),武乙派遣附屬的周部族之首領王季(此為尊稱,指周文王的父親季歷,是當時周部族的首領)攻打鬼方,俘獲20個翟王,周部族也因此受到商朝廷的賞賜並崛起,最後甚至推翻了商朝。這也就是易經中記載的《易 未濟》篇:「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震」是威怒之象,代表商君對鬼方之入侵十分憤怒,派將攻擊並好不容易擊敗鬼方,三年指時間很久,不一定就是完整三年時間,而周方國受商朝調遣擊敗鬼方,奏凱返鄉,可向當時統治的商朝廷請賞,當時周部族為小邦,商朝為大國。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也從此成為易經卜卦中的一個吉卦卦象,代表了你想做、想求的事情,周圍的大環境都是有利的,儘管放心大膽地去做就是。

《詩經 大雅 盪篇》也有提到過鬼方的詞句:「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意思是全中國的人民都憤怒了,怒火一直蔓延到像鬼方那麼遠的遠方。此句的鬼方指得是很遠的遠方之意,因為對於只能走路或騎牛的農耕民族來說,北方草原就是很遠很遠的地方了,即使當時的鬼方勢力範圍其實也到陝北,距關中非常近,所以才會有連年不斷的交戰。

等到了周朝興起取代商朝(西元前1046年)之後,鬼方當然繼續是北方強大的威脅。周康王25年(西元前979年),周朝朝廷派諸侯「孟」率軍擊敗鬼方,獻俘慶祝。孟的斬獲有13,081名戰俘、馬400餘匹、車30輛、牛355頭、羊28頭,這在當時看起來已經是了不得的大捷,農耕民族極少能戰勝遊牧民族。以上的俘獲數字是記載在小孟鼎上的銘文內容,是比史書更為精確的紀錄。小孟鼎在清朝時期於陝西寶雞眉縣出土,雖然後來鼎身因為民初軍閥割據戰亂,易手頻繁而最終不知去向,但好在影像與銘文拓印有流傳於世,因此可以從中考據當時周朝與鬼方間戰爭之激烈。

《易經》大約是在商末周初形成的。《詩 大雅 盪》則是周厲王時期所創作的。在出土的西周文物上,小孟鼎和梁伯戈都有關於鬼方的記錄,主要是孟擊敗鬼方的文物記載。大盂鼎是在周康王二十三年周康王派孟去孟國時所鑄造的。小孟鼎是在周康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979年)孟擊敗鬼方、獻俘慶祝而鑄造的。

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愛妃妲己一笑,多次假烽火警報召諸侯入衛,最後狼真的來了,結果西周首都豐鎬被犬戎、鬼方聯軍所攻破,之後周朝不得不東遷洛陽。也就是此時「秦」被封在關中地區,繼續與北方遊牧民族戰鬥。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鬼方之名漸漸被葷粥、獫狁所取代,不再有書籍提起「鬼方」一詞,極可能是遭到其他游牧部族吞併融合了。也有一說,鬼方在西周時已經融入華夏,周成王分封給晉國的懷姓九宗,就是鬼方後裔,鬼方後裔姓隗,秦始皇時期的丞相隗林就是鬼方的後裔。也有的鬼方後裔繼續遊牧生活並成為之後的羯人。

以上說法可能部分為事實,因為遊牧民族因北方氣候艱難之故,有時小部族南下乾脆就不走了,定居當地與農耕民族混居後融為一體,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情,而部落中其他人繼續留在草原上也是正常,南下定居的部族原先佔據的草場,分給留下來者使用,剛好可以讓大家都過得下去。

關於鬼方的人種屬性,來自南京大學的宋亦簫在他撰寫的《鬼方種族考》一文中認為是高加索人種。他認為鬼方是東遷的吐火羅人,也就是西域、阿富汗那邊的人種,其實也就是塞種人。證據是商代殷墟西北崗墳墓中奴隸、戰俘的頭骨中含有高加索人種頭骨,還有山東臨淄春秋戰國墓中的部分高加索人種頭骨,證明這些被俘獲或遷徙到南方的北方遊牧民族很多具有印歐民族血統。

「晉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閒,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在中國的夏、商、周三個朝代(西元前2,070年到西元前207年),中國的統治範圍遠沒有今天的大,今日的河北省北部、內蒙古、山西北部、陝西北部、甘肅等地全部都是游牧民族部落居住之地,山東也是東夷之地,長江以南更全部是百越之地,甘肅青海是古羌族繁衍之地,四川雲貴是古蜀國、古滇國、夜郎國、古苗族等無數山居部落居住地,因此在秦漢以前,幾乎沒有中國的概念。

漢族也不過是黃河流域虛弱的農耕聚落民族,隨時受到四方游牧與蠻夷民族入侵收割物資與人力資源的寶地,說是朝不保夕也差不多。

也難怪在古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之霸主會受人推崇,因為所有農耕民族都在等待能夠凝聚農耕民族力量,與游牧民族抗衡的領導人物出現,這也造成中國愛好中央集權,喜好天下一統而厭惡分崩離析之政治偏好。

不論是統治者或一般華夏人民,潛意識中都能夠理解必須要集全國之力,才有可能與北方兇殘勇猛的遊牧民族對抗,分散對敵只會被遊牧民族輕易擊敗。要求生存,唯有團結一致,否則只會成為刀俎上之魚肉,任遊牧民族掠奪宰割。

然而對於遊牧民族也是一樣的,部落與部落之間也會聯合,或相互吞併成長,有鬆散的部落聯盟,也有具備強力領袖領導的游牧帝國如東胡、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在北方酷寒且資源匱乏的環境下,一旦團結就能帶來更多資源與安全感,這在農耕與遊牧民族都是一樣的。

山戎

山戎是葷粥分出之小部落,史籍記載山戎之祖先也是夏淳維之後裔,居住與活躍地點在今日遼寧省西部與河北省東北部,曾建立「無終國」、控制並奴役了「令支國、孤竹國」等其他部落。

孤竹國在歷史上也是挺有名的一個古國,是商朝最古老的宗室「墨胎氏」這個氏族,是商朝的貴族,在西元前17世紀商湯伐夏桀這個武裝革命發起之際,墨胎氏並沒有跟隨商湯討伐夏人,而是留在商人的老家燕山地區看守祖地,過著農牧生活,也等於是保衛商部族的老巢穴。在商湯成功消滅夏桀,建立商王朝之後,把留守老家的墨胎氏封為侯爵,駐地就是孤竹國。

孤竹國一直在北方過著和平安穩的日子將近千年,即使周朝取代商朝,也沒有影響墨胎氏在孤竹國之統治。最後到春秋戰國時期,山戎勢力逐漸崛起,有時南下攻擊搶略範圍到達齊國,也就是山東之地,造成黃河下游各國很大之威脅,而山戎也在征服過程中控制了孤竹國,令孤竹國成為山戎附庸國。

西元前679年,春秋時代霸主之一的齊桓公第一次大會諸侯稱霸會盟,就是為了要解決「山戎」對中原文明之騷擾威脅。西元前664年,山戎出兵攻擊燕國,燕國向盟主齊國求援,齊桓公率燕齊聯軍北征,攻克山戎國都無終城(今日河北省遷安市燕山,位於唐山與秦皇島之間),山戎王逃至孤竹國避難,燕齊聯軍繼續趕到,將山戎王趕走,順便滅亡了孤竹國,這也就是「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四年後(西元前660年)齊桓公再次率軍北伐,正式將山戎徹底殲滅。

山戎作為北方遊牧民族部落,地理位置距離燕國、齊國等中原勢力太過接近,春秋時期之歷任霸主出現後就以打擊所謂的戎狄為號召,因此山戎首先被消滅。被征服的山戎之民也從此融入華夏血緣中成為漢人一部份。但也有部分遺民四散加入北狄、東胡及之後的鮮卑。

今日考古挖掘之夏家店上層文化與紅衫文化,據判非常有可能是山戎之遺址。

至於春秋傳曰:「狄本山戎之別種也,其後分居,號曰赤翟、白翟。」也是證明游牧部族分分合合的一個記載。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5 episodi

Alle episoder

×
 
Loading …

Benvenuto su Player FM!

Player FM ricerca sul web podcast di alta qualità che tu possa goderti adesso. È la migliore app di podcast e funziona su Android, iPhone e web. Registrati per sincronizzare le iscrizioni su tutti i tuoi dispositivi.

 

Guida rapida